全国“群星奖”是中国群众文艺政府最高奖,每三年评选一次。2004年到2020年的十多年时间里,秭归元素被广大文艺工作者深挖掘、重保护、精提炼、细打磨,先后四次荣获该奖项,让峡江秭归流光溢彩,群星闪耀。
峡江渊源 山水情长
听不够涛声猿鸣
唱不尽山歌号子
秭归儿女
沿着先民的足迹
世代沿袭生生不息
歌里舞里 诗里画里
群星璀璨闪耀魅力屈乡
《峡江船工号子》
天籁之音 传承历史重量
2004年9月21日,浙江宁波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,《峡江船工号子》以其原生态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,以老船工们对生命呐喊式的激情演唱,艺术地再现了三峡的古老与苍桑,演绎了峡江人战险滩斗恶浪的勇敢与豪迈,以音乐类老年组决赛第一名的成绩,登上了第十三届中国群众文艺政府奖——全国群星奖的领奖台。该作品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被我县文艺工作者搬上舞台,不断打磨提升,走出峡江,先后走进央视,出访新加坡,足迹遍布100多个省市和地区,走进基层开展惠民演出1000多场次。
峡江船工号子从纤夫船工胸膛和喉管里迸发出恒久的生命力,渐渐定格成峡江沧桑历史里一扇透着生命光辉的窗户。透过它,秭归人民绵延千年的生活镜像奔腾在激浪飞扬的大江大河中。
《秭归花鼓舞》
岁月留影 舞绘古韵遗风
2008年9月29日,广东番禺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,《秭归花鼓舞》荣获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表演奖。2008年8月8日,《秭归花鼓舞》走进北京鸟巢,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演出。
《秭归花鼓舞》取材于湖北省36大濒危地方剧种“秭归建东花鼓”。唱屈原、跳花鼓,浑然天成。今天,秭归花鼓舞早已走出三峡,跳出国门,成为全世界广大体育舞蹈爱好者的健身舞蹈。
“楚人能歌善舞,崇尚金石之乐”是古楚流传至今的秭归风俗画卷。人人且歌且舞,花裙及履细腰欲折。“踏步转身,侧腰向前和折腰应两袖,顿足转双巾”,古书中这些充满动感的描述,就是至今仍在屈乡大地广为流传的花鼓舞的基本舞蹈语汇。山水留情,岁月留影,平湖之畔飞扬的绸扇舞出一片片红云,舞出了秭归人民的幸福生活。
《我哥回》
情思悠扬 诉说千年衷肠
2008年,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,梁译元演唱的《我哥回》获优秀奖。2010年,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开幕式上,陈思思演唱的《我哥回》得到了来自国内外专家的好评。同年,合唱版《我哥回》荣获文化部“群星奖”。
《我哥回》是一首歌颂爱国诗人屈原的艺术歌曲,作品取材于秭归、三峡一带民间传说。传说中,屈原投身汨罗江后,他远在秭归故乡的妹妹化作了一只嘴巴殷红、羽毛金绿的小鸟,在峡江之间飞行,不停地叫唤“我哥回,我哥回”,这个传说成了词曲作者灵感之源。不管是歌词还是旋律,都紧紧围绕这个美丽传说展开了飞翔的翅膀,歌词新意上口,曲调凄美动人,既有宜昌地区的传统音乐元素,又结合了现代音乐特点,具有较高的艺术内涵。
“我哥回哟我哥回,喊得家乡成秭归。”歌词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人们哀思,用一只啼血小鸟来承载屈原对秭归的思念,赋予了人们爱国主义的精神回归。
《敲起琴鼓劲逮逮》
击鼓当歌 唱响冲天豪气
秭归人,勤劳豁达、热爱生活、热情好客,把干劲十足叫“劲逮逮”。劳作之中,闲暇之余,有击鼓打锣,抚琴引亢而歌的习俗。2016年,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,秭归历时7年打造的男声表演唱《敲起琴鼓劲逮逮》,以厚重的历史文化、独特的艺术魅力、深厚的群众基础,征服了全国观众,荣获第十七届全国“群星奖”。此刻,秭归元素在中国文化文艺璀璨的星空中,绽放出耀眼的光芒。
山里汉子敞开怀,敲起琴鼓劲逮逮。琴鼓就是那烧春的火,雷打一声天地开,敲得那腰杆子挺起来,敢把十万座大山抬。哟~劲逮逮,哟~劲逮逮……
屈乡大地 群星闪烁
家国情怀 源远流长
千年橘树 摇曳着楚时的舞蹈
万里涛声 唱和出离骚的旋律
一朵朵绚丽的文艺之花
在三峡的深谷中悄然孕育
在秭归的春天里迎风怒放
(来源:秭归发布)
责任编辑:肖飞 值班编辑:赵鑫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