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读|古风遗韵在骚坛

11-23 09:00  


夜深了,屈原故里和你说晚安。今天为你推荐的是——《古风遗韵在骚坛》。


本期作者:秦晓梅 丨今日主播:彭业凯



乐平里,位于湖北省秭归县东北角,四周高山环绕,中间平畴百里,屈平河依山而过,经七里峡与香溪河会合。一个自然村落在平地四周依山而建,鸡鸣狗吠之声相闻。这里,就是伟大诗人屈原的诞生地,也是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所在地。无数人渡江攀山,慕名而来,至于大家收获了什么,真是众说纷纭。



曾经,乐平里三字对我来说,是一个传说;后来,乐平里三个字对我来说,是一片心痛;现在,是彻底的释然和隐隐的担忧。从1998年第一次进入到现在,记不清去过多少次了,只要有机会,我就会毫不犹豫地再一次走进那个小小的村庄。我在伏虎山与降钟山之间,在屈平河上上下下,在屈原庙里里外外,寻寻觅觅。每一次,似乎都有所获,一旦离开,却又陷入了新的茫然。直到发现并了解了骚坛,我醒悟了,我要找的,并不是诗人在自然的山水之间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,而是这个世界日见稀少的激情和诗意。骚坛的存在,正好体现了激情和诗意在这个诗歌国度的延续和永生。



骚,就是诗。坛,就是结社。骚坛,诗歌的社团。人们因诗而相聚,结成一个团结的整体,因屈原而将诗歌的盛会定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。从乐平里老人的口口相传与现存的清民两代骚坛诗歌推断,乐平里骚坛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朝,明末清初,有过一个鼎盛时期。此后代代相续,乐平里的读书人,将这一民间传统延续了下来。耕读为本,诗书传家,是骚坛在小山村乐平里存续的根基。兹录1948年骚坛文艺期刊启事一则于此:“时维公元1948年4月念日,社为成之。自兹而往,每月一开,凡我同人,不得旷社。值此待治之秋,必修文乃能偃武;迂处僻乡之地,非正本何以清源。希泛月之名儒,自海天而下降,结霞契于乡村,振斯文于世界耶!”不怕烦多,意在让读者诸君从启事中见诗社之一叶。遗憾的是,自此以后,名儒下降,结契乡村,振兴诗歌于世界,成了乐平里最后一代老式诗人的奢望,解放后运动频频,骚坛和诗歌的命运,可想而知。



所幸历史总是在起伏中前进的,人类在任何时候,都不会忘记诗歌和哲学给自己的滋养。1982年,以政府之力,“骚坛诗社”在乐平里成立了!在此,我不想说恢复,在新的时期,“骚坛”已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专用名词,古老的骚坛,是无法恢复的,我们不可能再拥有“骚坛”,我们现在有的,是“骚动诗社”,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一致的是,它们秉承了相同的使命:“集全社吟友,同伸悼念,秉几支拙笔,合吊孤忠。”“团结吟友,互相唱酬,冀以前续屈公之徽音,后启故里之文化。”可爱的乡村诗人们,以低微的身份和高贵的诗意,坚持将传统文化和屈子遗风的大旗,一扛到底。



解放以前,骚坛的诗友,多为乐平里和周边乡村的普通读书人,他们的身份就是农民。解放以后,诗社的成员,仍以当地农民为主体,适量吸收了部分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,但这并没有改变农民诗社的本色。新成立的“骚坛诗社”以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的身份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上,《人民日报》、《新观察》、《了望》、《中国农民报》、《文汇报》、《文学报》、《湖北日报》等国内大报大刊先后发表了骚坛活动的消息、照片和介绍文章,并刊发了农民诗人谭光沛、杜青山、徐正端等人的诗作。一时间,人们仿佛发现了诗歌的桃花源,这里的人,“不知秦汉”,还在坚持着如此古老的文化传统!上海白社、东坡诗社、湘潭诗社、湖北诗词学会、广西杏坛诗社全国10多家出版社和文学刊物给诗社来信来稿,要求交流刊物和作品。著名书法家和诗人吴丈蜀,在骚坛成立的第一个端午节,在屈原故里赋诗八首,并写成书法作品赠给骚坛,后来又多次与骚坛的农民诗人书信往来,相互唱和。著名诗人蔡其矫、刘岱、齐克、严辰、公刘、刘不朽等,都与诗社保持过长期的联系。



从1982年成立,到1996年第一任社长谭光沛的去世,这是历史上骚坛诗社的又一个鼎盛时期,繁荣的景象不可再现。2005年,老社员、义务守庙十多年的徐正端老人,将他二十年来搜集整理的骚坛资料,悉数交付文联,期望能给这些“宝贝”找一个稳妥的家,他已经七十八岁高龄,以个人之力,难以为继。这些资料,已整理装订成册,共20本。其中包括清代骚坛存稿一卷,清代、民国合一卷,其余皆为二十多年来,骚坛诗人们的作品。老人都分年限、分人,用隽秀的毛笔小楷誊写得工工整整、清清楚楚。



20本近五千首诗词,见证着乐平里诗人们的勤奋,和徐老先生的执着与认真。乐平里的山水,多少会让猎奇者失望,它是千千万万中国乡村中的一个,有着普通乡村共同的容貌。但,如果一页页地翻动着毛边纸的诗页,在陈旧的纸色和墨汁的香味中,在洋溢着浓郁书卷气的吟哦中,你会看到,一个不同的乡村。那貌不惊人的自然山水中,闪动跳跃的,除了农家饭菜的香味、鸡鸣狗吠的村音,庄稼的五彩颜色,农人荷锄的身影,更多的,是笼罩于一切形式之上的,生活的诗意和追求的激情。它的源头在哪里?除了屈子,我们找不到更好的理由。字里行间,仿佛清晰地看到,每年的五月初五,人们放下手中的活儿,提着腊肉和清酒,从一条条山路,匆匆赶往屈原庙,为了诗歌,为了一个人,去赴一个古老浪漫的约会。



曾无比向往乐平里,因为她是中国第一个诗人的襁褓地。待到走进,却为它的闭塞、穷困、普通而讶然进而心痛不已。有人在离开乐平里时说,不来遗憾来了更遗憾。现在的我已释然,已完全接受那片山水。对一个伟人的诞生地来说,我们接受并欣赏的,当是藏于山水之后的文化和历史。历史不是用来阅读而是用来追问的,历史的真实在哪里?乐平里的历史在哪里?即使屈原的踪迹已渺不可寻,有迹可寻的骚坛一脉相承的,不正是屈子和诗歌的精神?诗人的后裔们,曾在这片土地上诗意地栖居。



诗意的栖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,它来自人内心自觉的对诗意的追求。当这件事需以人力来维系,似乎变得有些迷茫了,这就是我的隐忧。乐平里已非安静之地,水泥公路、有线电视、通讯信号,已将昔日的小村庄与大千世界联成一个整体。在现代诗歌难以立足的今天,以古体诗词为主体创作的骚坛诗社,又能如何呢?随着谭光沛、杜青山、王明德、黄家驹、黄清年、李盛良等老一辈诗人的离世,骚坛诗社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。乐平里的新一代,需要的是诗歌以外的生活。骚坛诗社,或许需要一场革新,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,续传伟人的精神和诗歌的命运。



知识链接:三闾骚坛成立于明清时期,由秭归县乐平里当地农民自发组织而成,以咏“骚体诗”为主,农忙时躬耕陇亩,闲时吟诗作赋,诗词大部分纪念屈原、宣传屈原,又名为“三闾诗社”。社员们每年五月初五举办骚坛诗会,吟唱自写诗稿以纪念屈原。30余年来,诗社举办诗会百余场次,写诗、填词超过4500首,编辑整理诗集10册。


(来源:秭归文化文艺)

责任编辑:罗梅 值班编辑:周桂琴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