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承屈原“志” 书写青春“诗”

07-17 09:23  

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漫过青瓦白墙,粽叶包裹的糯米香便顺着炊烟袅袅升起,门前悬挂的艾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似在诉说千年的故事。屈原——世界和平理事会所决定纪念的“世界四大文化名人”之一,不仅是“中华传统文化的IP”,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坐标。


近日,武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“秭”在必行三下乡实践团队奔赴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,探索屈原镇千年底蕴,学习不朽屈子文化。书写新时代爱党爱国、上下求索、心有红线的“青春之诗”。


一、名井千年水不涸,化为明镜照人心


雨后的艾草缀满晶莹水珠,屈原村的绿意愈发鲜活。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,团队成员踏着雨后湿润的青石板,追寻着屈原足迹,来到“照面井”这个流传着千年传说的地方,屈原镇宣传委员周璇介绍道:“此井相传是屈原为解乡亲饮水之困,梦中得神人指引,于铜镜遗失处掘地得泉。这口井更被赋予神性——奸佞者现妖魔,正直者映出俊美容颜。”此井正映屈原,一生都有自己的操守和底线,不愿随波逐流,宁可怀沙投江,也要践行自己“伏清白以死直兮”的诺言。


二、草根与学子同吟,时代与民间共振


午餐后,实践队前往屈原庙,古朴巍峨的屈原庙矗立山腰,飞檐斗拱间诉说着千年诗魂的不朽传奇。经数百年风霜洗礼,古老的屈原庙已经破败,而今,屈原庙异地重建,重建后的屈原庙环境和设施更加完善,并完成数字化升级改造,将屈原生平和楚辞经典以生动的形式展现,成为传播屈原文化的活课堂。


祠堂内,团队成员有幸拜会到屈原文化传承人、“骚坛诗社”成员——黄家兆先生。老先生本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,59岁才开始学习诗歌创作,农忙时务农,农闲时创作,虽已年逾七十,仍笔耕不辍,创作吟咏。黄老抚着斑驳的诗碑,诉说着骚坛诗会的发展历程:“起源于明清时期的骚坛诗社,社员以农民诗人为主,我们的作品多以屈原文化、乡土生活为主题,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。”黄老所展示的诗会手稿、民间唱本,让队员真切触摸到屈原文化如何浸润秭归血脉,让队员真实感受到屈原精神早已化作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。


三、诗意生活时时显,文化魅力处处彰


如黄家兆老先生一样,务农工作而又行吟创作的“泥腿子诗人”在屈原镇不胜枚举。在屈原镇,屈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理念、一种魄力、一种最贴近民生的关怀。


在当地干部周璇、讲解员谭倩身上,团队感受到何谓“吾将上下而求索”的爱国为民之心。“每周讲解7次,不惧严寒酷暑”已成为她工作常态,而这正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光辉代表,不讲条件、只讲责任,以百姓心为心、以发展为己任,始终把责任举过头顶、把道义扛在肩上、把群众装在心里,以敢干实干的作风扎根基层、服务人民。


在当地人民群众身上,团队感受到何为“受命不迁,生南国兮。深固难徙,更壹志兮”的扎根热土爱国爱家之情。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,根永远扎在土里。在当地,有无数像黄家兆老先生一样的农民诗人,不忘自身本色,传承屈原文化,在他们身上,这样的光荣感、使命感熠熠生辉。


通过此次屈原小镇实践,团队成员们深刻理解了屈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实践价值。实践队指导老师管媛媛副教授表示:“屈原镇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,镇领导对文化事业的热忱和投入让人敬佩。 此次实践活动,我们收获颇丰。我们将更深入地学习、宣传屈原文化,将屈原文化融入大学课堂,使屈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。”


(来源:屈原镇人民政府 杨朝阳 耿卓妍 杨锦榕)

责任编辑:肖飞 值班编辑:向姗姗

相关阅读